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溶血病   新生兒硬腫癥


新生兒肺炎

病因
新生兒肺炎一般分為以下兩類:
   1.吸入性肺炎 胎兒在子宮內,或分娩過程中吸入羊水、胎糞或產道分泌物,
或出生後吸人乳汁等引起,並常繼發感染。
   2.感染性肺炎產前感染(在母體內)常由大腸杆菌、厭氧菌、溶血性鏈球菌
及病毒(巨細胞病毒、風診病毒)引起。分娩過程中或產後感染常由葡萄球菌、大腸
杆菌、溶血性鏈球菌至呼吸道病毒等引起。

臨床表現
缺乏典型表現。常表現為面色蒼白或青紫,體溫不昇,口吐泡沫,吸奶減少或拒奶,
呼吸增快,鼻翼扇動和呼吸困難。肺部可聽到濕羅音或體征不明顯。肺部X線照片可
有斑片狀陰影之肺炎改變。

治療
??體溫不昇者應保溫。
??細心喂養。
??面色蒼白或青紫、呼吸困難者應給吸氧。
??靜脈注射抗生素,常聯合用青黴素和慶大黴素,或氨羊青黴素與慶大黴素,若為金黃
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用苯唑青黴素。抗生素的療程一般為10∼15天。
  
預防
??孕母注意保健。
??分娩時避免窒息,防止吸入羊水、胎糞。
??加強新生兒保健,居室空氣流通、新鮮,並避免與呼吸道感染病人接觸。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期常見的現象,包括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疽,應予區別。
 1.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疽是新生兒的一種特殊生理現象,正常新生兒女幾乎都有。
其特點是:
??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微帶黃色,尿稍黃,無不
適表現,第4∼6天黃疸最明顯,足月兒在出生後第10∼14天黃疸消退,早產兒可能延
至第3∼4周消退,
??血清膽紅素測定:足月兒低于12mg/dl,早產兒不超過15mg/dl,以未結合膽紅素
(亦稱間接膽紅素)為主,結合膽紅素不超過1.5mg/dl。產生生理性黃疸的主要原因
是新生兒體內產生膽紅素過多,而肝轉化、排泄膽紅素能力差,致使膽紅素堆積于血
中而發生黃疸。因係生理現象,無需處理,可多飲葡萄糖水,促進利尿,排出膽紅素。
 2.病理性黃疸由疾病引起。其特點是:
??黃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或1周後出現,或黃疸消退後又復出現。
??黃疸持續時間長超過生理性黃疸的時限。
3黃疸過重,血清膽紅素超過了生理性黃疸的數值。病理性黃疸常見于新生兒溶血癥、
紅細胞6-磷酸葡萄糖脫氫??缺陷、新生兒敗血癥、新生兒肝炎、新生兒膽道畸形、剋汀
病、頭顱血腫等,一旦發現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醫診治。


新生兒溶血病

因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稱為新生兒溶血病。

病因
1.由于母親的血型與胎兒(或嬰兒)的血型不合,在母親體內產生一種血型抗體,這種
抗體可以破壞胎兒(出生前)或嬰兒(出生後)血中的大量紅細胞,而引起溶血。溶血可
發生于胎兒期,出生後仍繼續不止。
2.本病以A、B、O血型不合最常見,其中最多見的是母親為O型,胎兒(或嬰兒)為A
型或B型第一胎即可發病,分娩次數越,發病率越高,且一次比一次嚴重。尚可見于
母親為A型,胎兒(或嬰兒)為B型或AB型,母親為B型,胎兒(或嬰兒〉為B型或AB型,
但少見。胎兒(或嬰兒)為O型者,可排除本病。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兒溶血癥在我國的發病率較低。通常是母親為Rh陰性,胎兒為
Rh陽性而血型不合並引起溶血,一般第一胎不發病,而從第二胎起發病,但如果Rh陰性的
母親在第一胎前曾接受過Rh陽性的輸血,則第一胎也可發病。Rh血型不合所致溶血常較A、
B、O血型不合為嚴重。
  
臨床表現
??皮膚與鞏膜(白眼珠)明顯發黃,常于出生後24小時內或第2天出現,48小時內迅速加重,
血清膽紅素濃度急劇上昇超過12∼15mg/dl,甚至達20mg/dl以上。
??均有輕重不等貧血,嚴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腫。
3肝脾腫大。
??神經癥狀如有嗜睡、拒奶、四肢松軟,繼而抽搐(表現為兩眼凝視、眨服、四肢陣陣發硬
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張),有時尖叫等表現即稱核黃
或膽紅素腦病,常于血清膽紅素
20mgdl以上時發生,是由于間接膽紅素進入腦組織中,損傷腦細胞所致。
??多有發熱。嚴重病例因呼吸衰竭或肺出血死亡。發生核黃疸而僥幸存活者,常有神經後遺
癥,如智力障礙、聽力障礙,運動障礙及手足徐動癥等。
  
診斷
??了解孕婦過去是否有過原因不明的死胎、流產、輸過血否,或前幾胎小兒有無重度黃
表現。
??檢測母、嬰的血型(ABO及Rh血型),以確定血型不合的存在。
??對嬰兒進行各種血清學檢查,以確定血型抗體的存在。如抗體陽性則表明存在ABO血型不合
或Rh血型不合。
  
治療
本病治療的重點是采取綜合措施以減輕黃
,降低血清膽紅素,防止發主核黃
??嚴密監護黃
的進展情況,監測血清膽紅素水平,防止血清膽紅素上昇到20mg/dl的危險界限。
??藥物療法加速膽紅素代謝、排泄、或減少溶血:
a.給腎上腺皮質激素(口服強的松或靜脈滴注氫化可的松),靜脈滴注血漿、血蛋白和葡萄糖。
b,口服苯巴比妥。
c.中藥如三黃湯,(大黃,黃連、黃芩、黃柏、菌陳、山橙),或靜脈滴注菌扼黃注射液(含
菌陳、扼子與大黃),均有利濕、解毒、利膽、降低膽紅素的作用。
3糾正酸中毒。因酸中毒可加重病情。
??糾正缺氧,注意保暖和供給足夠的營養。
  
預防
??在胎兒期即可作出診斷,可取母親的血做一些免疫學檢查,如查出抗體陽性時應對孕婦逐月追
蹤檢查抗體效價的變化,發現抗體陽性後,應給孕婦作綜合性治療,以減少抗體產主,自妊娠4個
月起,可口服中藥(益母草、當歸、白芍、廣木香),每日一劑,直至分娩。必要時應終止妊娠。
??對Rh陰性婦女娩出Rh陽性嬰兒後,三天內注射抗D免疫球蛋白,對抑制Rh免疫溶血反應效果較好。


新生兒硬腫癥

新生兒硬腫癥是指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
  
病因
本病與受寒、感染(特別是敗血癥、肺炎)、窒息、早產等多因素有關;加上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
差,容易導致體溫偏低。新生兒正常體溫的維持與棕色脂肪產熱有關,而早產兒棕色脂黃含量減少,
導致身體產熱貯備能力不足,且皮下脂肪中含飽和脂肪酸較多,其熔點高,在體內熱量不足或寒冷
致體溫降低時,容易凝固變硬。
  
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生于寒冷季節,皮膚出現硬腫,一般先發生于小腿、大腿,逐漸發展到臀部、腹部、上肢,
嚴重的波及全身,皮膚顏色可呈暗紅色,皮膚冰涼,體溫常降至35後以下,吸吸困難以致少喫,哭
聲低弱或不哭,肢體少活動或不動,反應差,可並發敗血癥、肺炎,臨終時常有肺出血(口吐鮮血)。
  
治療
??恢復體溫輕癥患兒可放于26∼28C室溫中,身旁放置熱水袋,使體溫逐漸恢復。對重癥患兒,先放
在26∼28C室溫中,1小時後放到28C的溫箱中,以後每隔1小時提高箱溫1C後,直至達30一32C的箱
溫,並使小兒皮膚溫度達36C左右,要求在12∼24小時內使體溫恢復正常。復溫太快可能引起“復溫
休剋”。肺出血或其它危險而致死。
??細心喂養,供給足夠營養與熱量,能吸吮者儘量母乳喂養,用牛奶喂養可從每日供熱量209kj/kg開
始,隨體溫上昇逐漸增多。
3若吸吮困難,可用滴管喂或鼻飼,亦可從靜脈滴注10%葡萄糖,加生理鹽水配成1/4∼1/5張含鈉溶液,
總液量為每日60∼80ml/kg,有酸中毒者應糾酸。
??重癥可少量輸血或血漿。
??治療感染常用青黴素與慶大黴素或其它杭生素。
6每日肌注維生素F一次,連用3∼5日。
??有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者可用肝素。
  
預防
??做好孕婦保健,避免早產。
??注意加強新生兒護理與保溫。
3防治新生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