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你想查詢的疾病名稱:
便秘

簡介

便秘是指一種症狀,或以便秘為主要症狀的綜合症(包含一組疾病,而非指某一種特定的疾病)。不同患者對便秘的描述也不同,最常見的是排便費力(52%)、糞便硬結(44%)、排便不盡感(34%)、排便頻率減少(33%)。歐洲的發病率是17.1%,大洋洲則為15.3%。

病因

當結腸(大腸)肌肉無法有規律地正常運作,以致糞便未能如常排出體外,便會造成便秘。便秘的成因有很多,部分人的病因更不只一個。以下是一些可能會導致便秘的情況:

  1. 生活習慣產生變化,例如假期或外遊;
  2. 年齡──長者比年輕一輩較常出現便秘。不過,疾病及藥物也是一個十分重要誘因;
  3. 抑壓便意;
  4. 懷孕或更年期期間荷爾蒙產生變化;
  5. 服用某些藥物包括制酸劑、強效止痛藥(如嗎啡)及一些抗抑鬱藥;
  6. 部分疾病例如柏金遜症或糖尿病。

其他導致便秘的常見原因包括:

  1. 糞便硬結;
  2. 食物中纖維素攝入不足;
  3. 水攝入不足;
  4. 藥物,如利尿劑及含有鐵、鋁的藥物等;
  5. 腸道麻痹或傳輸減慢;
  6. 甲狀腺機能減退;
  7. 低鉀血症;
  8. 肛門括約肌受損;
  9. 藥物,如洛哌丁胺、阿片類、抗抑鬱藥;
  10. 其它原因導致的嚴重疾病;
  11. 卟啉症;
  12. 鉛中毒;
  13. 乳糖不耐症;
  14. 憩室、腫瘤;
  15. 排便受阻;
  16. 機械性,如直腸內脫垂、盆底疝、直腸前突;
  17. 功能性,如盆底肌失弛緩綜合徵;
  18. 直腸內異物;
  19. 由焦慮等心理因素導致;
  20. 功能性便秘;
  21. 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徵;
  22. 戒菸(尼古丁有瀉藥的作用);
  23. 腹部手術;
  24. 先天性巨結腸。

診斷

根據羅馬Ⅲ標準,便秘的診斷需滿足下列標準:

患者在未服用瀉藥的情況下,在過去12個月中的任何12周內至少出現下列兩種情況:

  1. 每周少於3次排便;
  2. 25%以上的排便中出現糞便硬結;
  3. 25%以上的排便中感覺到排便不盡感;
  4. 25%以上的排便中感覺到排便費力;
  5. 排便時需要手指輔助。

根據導致便秘的原因可將便秘分為兩種:腸道動力不足(慢傳輸型)和盆底功能障礙(出口梗阻型)。

大便時應確認四個重點:

  1. 大便的硬度

    不過硬也不過軟,最理想的就是「香蕉型大便」。
  2. 大便的量

    與前一日所吃的食物量比較,如果排出的量明顯過少,即使有排便,仍應視為便秘。
  3. 大便的味道

    如果是刺鼻的臭味,就證明腸相已經很紊亂,因為大便不見得一定都是臭的,尤其是排完便後還會放屁的人,表示大腸上半部依舊殘留有不少糞便。
  4. 乾淨清爽的感覺

    排完便後是否覺得神清氣爽,就是衡量有沒有排乾淨的基準,如果沒有這種舒暢的感覺,即使有排便,仍為便秘。 換句話說,唯有「排出幾乎沒有什麼味道的香蕉型大便,且每次都能順利排出一定量」,才叫做舒暢的排便。

治療

纖維素

增加食物中纖維素的含量。

油脂類

含油脂多的食物,潤滑腸道。

瀉藥

瀉藥包括容積型瀉藥、軟化劑、潤滑劑、吸水劑(鹽類瀉藥和高滲性瀉藥)、刺激性瀉藥。

  1. 滲透性瀉劑(聚乙二醇4000)、乳果糖等
    • 聚乙二醇4000:通過聚乙二醇4000的氫鍵固定水分子,使水分保留在結腸內,增加糞便含水量並軟化糞便,促進排便的最終完成。
    • 乳果糖:是人工合成雙糖,在胃及小腸內不被分解和吸收,到達結腸後,通過滲透作用使水和電解質保留於腸腔內;並被腸道正常菌群分解為乳酸和乙酸等,並進一步提高唱腔內滲透壓,產生導瀉作用;阻斷氨的吸收;其酸性代謝產物能刺激腸黏膜,增加腸蠕動,促進排便。由於乳果糖在體內分解產生氣體,故部分患者會有腹脹、排氣增多等胃腸脹氣表現。用量過大會產生噁心、腹脹、腹瀉和低鉀血症、高鈉血症等。禁用於胃腸道阻塞、糖尿病或低糖飲食者。慢性便秘患者治療劑量為每天1-2次,每次5-10g,以每日保持2-3次軟便為宜。臨床用於慢性功能性便秘,包括老人、兒童、嬰兒和孕婦各個年齡組的患者,安全性高。對於肝性腦病患者,應用乳果糖後,不僅具有保持大便通暢的作用,還可減少氨的吸收,有利於肝性腦病的恢復。
  2. 鹽類瀉劑(硫酸鎂)
    • 口服硫酸鎂在腸道內不易吸收,留在腸腔內形成高滲狀態,導瀉作用強且迅速,一般口服2-6小時後即可排出水樣或半流體糞便。可引起嚴重不良反應,臨床上應慎用。目前通常用於全結腸鏡或鋇劑灌腸等檢查前的腸道準備工作。
  3. 刺激性腹瀉(蕃瀉葉、鼠李、酚酞、篦麻油等)
    • 長期使用刺激性瀉劑可損害患者的腸神經系統,而且很可能是不可逆的。
    • 酚酞:口服後在腸內形成可溶性鈉鹽,刺激結腸粘膜促進蠕動;並阻止腸液被腸壁吸收而其導瀉作用。一般用藥後4-8小時可排出半流動性軟便,導瀉與腸腔內液體酸度有關。對闌尾炎、腸出血、心腎功能不全,高血壓、腸梗阻及嬰幼兒、孕婦禁用。臨床應用每次1-4片,臨睡前服用。對全結腸鏡檢查前、X線檢查或術前作腸道準備者,應提前8小時服用。
    • 比沙可啶:口服後經腸內細菌分解的產物及藥物本身對壁均有較強的刺激作用,能增加腸蠕動,促進解便;同時可抑制結腸內NA+、CA2+及水分的吸收,從而使腸腔內容積增大,引起反射性排便。臨床上對急,慢性便秘有效率較高。還可用於分娩前、手術前,腹部X線檢查或內鏡檢查前的腸道排空,手術後,產後恢復正常的排便習慣。服用後可引起腹痛,偶可發生劇烈的腹部痙攣。急腹症、痙攣性便秘、重症硬結便、肛門破裂或痔瘡潰瘍患者禁用,孕婦慎用。
  4. 容積性瀉藥(纖維素)
    • 能加速結腸或全腸道轉運,吸附水分,使大便鬆軟易派出,緩解便秘及排便緊迫感;果膠、車前草、燕麥麩等可容性纖維有助於保持糞便水分;而植物纖維素、木質素等不可溶纖維素可增加大便量。
    • 纖維素製劑的優點在於其經濟、安全、適用於各級醫療機構;但攝入纖維素製劑較多時會發生胃腸脹氣,對於結腸乏力的患者應該慎用。
    • 補充纖維素後並不能立即顯效,應用7-10天後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加減用量。
  5. 潤滑性瀉劑(開塞露液狀石蠟)
    • 開塞露(含硫酸鎂、甘油、丙二醇):能潤滑並刺激腸壁,軟化大便,使其易於排出,成人20ml/次,主要適用於硬結便患者,尤其是老年症患者。
    • 液狀石蠟:在腸道內不被吸收或消化,潤滑腸壁,使糞便易於排出。對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便秘患者使用是應注意其有引起脂質性吸入性肺炎的可能,長期服用可致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成人15-30ml/次,用藥後6-8小時產生效果,一般於睡前服用。
  6. 中藥瀉劑
    • 就中醫而言,便秘分為實秘、虛秘。熱秘以清熱潤腸為主,可服麻仁丸;氣秘應理氣導滯,以蘇子降氣湯加味。虛秘又分氣虛,以益氣潤腸為主,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血虛則宜養血潤燥,四物湯可用;寒凝則應溫通開秘,以溫脾湯加味。
    • 臨床上常用的中藥製劑應注意,製劑中大都含有大黃、蘆薈等刺激性瀉劑成分的藥物,故不主張長時間的應用。
    • 簡言之,在慢性便秘治療中,選用不恰當的瀉劑或瀉劑應用劑量不合理等,均可能引起患者脫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到不良反應。對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腎功能不全合併便秘的患者,應選用安全的通便藥物,如聚乙二醇4000。

5-HT4受體激動劑

普蘆卡必利,替加色羅。

物理療法

  1. 灌腸:通常使用軟肥皂水、濃氯化鈉溶液、磷酸鈉溶液,主要副作用為水、電解質紊亂;
  2. 咖啡灌腸:必須用有機咖啡加水稀釋,是最沒有副作用的灌腸法;
  3. 腸道按摩法:促進淋巴的活化,讓身體恢復元氣;
  4. 大腸水療;
  5. 生物反饋治療。

手術

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結腸無力可行結腸次全切除術,盆底功能障礙可根據具體情況實施盆底重建等手術。

以上資訊轉載至維基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