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      麻疹      水痘      猩紅熱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白喉      百日咳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于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其發病率占傳染病之首
位。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流感病毒為核糖核酸型粘液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分為若幹亞型,如甲0、甲1、甲2、
甲3……。
流感病毒主要侵入呼吸道,在纖毛柱狀上皮細胞復制,再侵入其它柱狀上皮細胞引起變性、壞死與脫落。
病毒一般不進入血液,但其毒素對全身器官有廣泛的毒性作用,臨床上有全身中毒癥狀與白細胞減少。
少數情況下,病毒也可能進入血液累及全身而引起呼吸道以外的病理改變和臨床征候。體弱多病者易發
生流感病毒性肺炎或繼發感染而死亡。
 
流行病學及預防
流感的傳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傳染期為一周,流感以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通過被病
毒污染的用物間接傳播。人群對流感普遍易感,病後有一定的免疫力,對同型的免疫力可維持較久,對
同一亞型的變種間也有交叉免疫力,但維持的時間不長,加之病毒不斷發生小變異,故可引起反復感染
發病。流感全年均可發病,以冬春多見。
 流感為乙類法定報告的傳染病,各醫療單位要切實做好疫情報告工作。隔離病人是減少傳播的有效途
徑,隔離期為1周,一般情況應避免大醫院門診,以免傳播。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公共集會,室內注意通
風。公共場所可用1%黑白粉澄清液或3%過氧乙酸噴酒,也可用食醋熏蒸。病人的用物可曝曬2小時式
煮沸消毒。
 流感還可用疫苗預防,常用的疫苗有減毒疫苗和滅活疫苗。減毒疫苗用鼻腔噴霧法,用于健康者。滅
活疫苗1ml,皮下注射,間隔6∼8周,以後每年秋天加強免疫一次。用于老年、孕婦、嬰幼,體弱多病
者。
 流感接觸者可服用金剛烷胺或病毒唑滴鼻。
 
臨床表現
流感潛伏期1∼3日,最短數小時。流感根據臨床表現分以下幾種臨床類型:
??典型流感:急起畏寒高熱,乏力,頭痛,身痛,咽部幹痛,可有鼻塞、流涕、噴嚏、幹咳、鼻煙,咽
部可見充血,肺部可聞幹羅音。發熱3∼4日後熱退,但上呼吸道癥狀及乏力可持續2周左右。
??輕型流感:癥狀輕,病程2∼3日,
3肺炎型流感:主要發生于老幼體弱者。典型流感1∼2日後病情加重、劇咳、吐粘痰或血痰,氣急發紺,
可伴發心力衰竭。雙肺滿布濕羅音,X線檢查雙肺散在絮狀或結節狀陰影。
??胃腸型和中毒型流感:胃腸型流感除呼吸道癥狀外主要以腹瀉、嘔吐為特征。中毒型極少見,主要
表現為高熱、血壓下降,易發生呼吸循環衰竭而死亡。
 流感亦可引起心肌炎、腦炎。老幼體弱者易並發細菌性感染。
    
治療
無特效藥物,主要是對癥治療。
??一般及對癥治療:呼吸道隔離1周,戴口罩,多飲水。高熱時酌情服用APC等解熱鎮痛藥,小兒可
用退熱靈1支射肛。有脫水者可適當補液。合並細菌感染時酌情選用抗生素。
??抗病毒治療:甲型流感早期用金剛烷胺效果。金剛烷胺或甲基金剛烷胺100mg,每日2次,口服。病
毒唑對各型流感均有療效,以5mg/ml溶液滴鼻,並同時口含片劑2mg,每2小時1次,熱退弱後改每天4
次,連續2天。據觀察治療24小時後有73%患者體溫下降,也可采用一幹擾素氣霧劑治療小兒流感,退
熱效果明顯,2日後體溫正常者達93.5%。
3中藥治療:清熱感冒衝劑、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片、感冒清、抗病毒自服液等均可減輕癥狀、縮短
病程。也可口服黃水煎服。


麻疹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麻疹病毒為單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隨飛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結膜上皮,細胞內小量繁殖,引起
局部炎癥,並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癥,引起廣泛病變,表現為高熱、皮疹及周身不適。全身皮膚和粘
膜的毛細血管內皮亦被病毒所侵犯,峽、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炎性滲出及小皰狀灶性壞死而形成麻疹粘膜
斑(即科潑力剋斑),皮膚真皮和表皮層也有類似病變而出現皮疹。少數病人可發生麻疹性肺炎。麻疹
患者由于非特異性免疫力降低易繼發細菌感染。

流行病學及預防
本病全年可見,以冬末早春較多。麻疹減毒疫苗的預防接種已控制了流行,目前只是散發病例。病人為
主要的傳染源。呼吸道吸入為主要的傳播途徑。
 抓好計劃免疫,提高疫苗接種率是預防麻疹的主要措施。8月以上小兒,凡未超過麻疹者均要行麻疹
減毒疫苗接種,皮下注射0.2∼0.25ml,一次接種保護率可達90%,若初種後4∼5年再接種一次,保護率
更高。流行期間集體兒童機構要加強晨間檢查,對患者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隔離期一般至出疹
後5天,接觸麻疹的易感兒應隔離觀察3周,並可肌注丙種球蛋白0.2∼0.3ml/kg防止發病和減輕癥狀。

臨床表現及診斷
本病的潛伏期約2周左右。臨床上根據癥狀分典型、輕型、重型、異型四型麻疹。
  1、典型麻疹:見于未接種或初免失敗者。此型分三期:??前驅期:主要表現為中度以下發熱、咳
嗽、流涕、畏光、流淚、結合膜充血,2∼3天左右頰粘膜可見灰白色針尖大小的小點,周邊有毛細血管
擴張的麻疹粘膜斑;??出疹期(病後3∼4天):發熱增高,從耳後發際開始出現直徑為1∼3mm大小的淡
紅色斑丘疹,逐漸蔓延至頸部、軀幹,直至四肢。疹間皮膚正常,壓之褪色,重者皮疹密集成暗紅色,
此期全身中毒癥狀加重,可出現驚累、抽搐、誘妄、舌尖緣乳頭紅腫似猩紅熱樣舌,體查淺表淋巴結及
肝脾可腫大,重者肺部可聞濕羅音,胸片可見彌漫性肺部浸潤小點。3恢復期:出疹高峰後,發熱漸退,
病情緩解,皮疹依出疹先後順療隱退,留有棕褐色斑痕,1∼2周消失,整個病程約10天。成人麻疹較小
兒重、發熱高、皮疹多,但並肺炎者少。
 2.輕型麻疹 多見于接受過疫苗免疫者。目前以輕型患者多見。發熱低,上呼吸道癥狀輕,麻疹粘
膜斑不明顯,皮疹少,並發癥少。
 3.重型麻疹 病情重篤。高熱、諺妄、抽搐者為中毒性麻疹;伴循環衰竭者為休剋性麻疹;皮疹為
出血性,壓之不退色者為出血性麻疹。
 4.異型麻疹 見于接種滅活麻疹疫苗後半年以後再次接種者。我國用減毒活疫苗,故此型很少見。
 麻疹還可並發支氣管肺炎。心肌炎、腦炎、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等。
 本病依據流行病史、上呼吸道癥狀、結膜充血、畏光及頰部典型的粘膜斑即可診斷。非典型者需分離
病毒或作血清抗體測定,也可從鼻咽分泌物或痰塗片中找多核巨細胞來確診。
  
治療
目前仍為對癥治病。
??一般及對癥治療:臥床休息,加強護理,保護室內清潔,通風,多飲水,勿須忌油忌蛋以免引起維生素
缺乏及營養不良。高熱者酌情用小量解熱藥,也可輸液,咳嗽用核痰止咳劑,煩躁酌情用安定劑。
??並發癥治療:繼發細菌性肺炎時常用青黴素肌注或參考痰菌藥敏選擇抗生素。高熱及中毒癥狀嚴重者可
用少量氫化可的松。心肌炎嚴重者也可用氯化考的松、心衰者用洋地黃類。麻疹喉炎除根據藥敏選擇抗生
素外,可用安息香酸酊蒸氣吸入,10分鐘/次,1日3次。嚴重氣道梗阻時及時氣管切開,以免窒息。
??中藥治療:麻疹屬濕熱病,前驅期以辛涼透表為主,用昇麻葛根湯;出疹期以清熱解毒透疹為主,用三
黃石膏湯或犀角地黃湯,驗方浮萍、生麻黃、鮮芝湯、西河柳各15剋,布包煎水,稍涼後用毛巾蘸濕皮疹
部位有助皮疹透發;恢復期以養陰、清余熱、調理脾胃為主,用沙參麥冬湯。


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疤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
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征。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病毒屬皰疹病毒科。病毒先在上呼吸道繁殖,小量病毒侵入血中在單核吞噬係統中繁殖,再次大量進入血
循環,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癥,侵襲皮膚及內臟,引起發病。
   
流行病學及預防
水痘傳染性強。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後5天都有傳染性。兒童與帶狀皰疹患者接觸亦可
發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也可接觸污染的用物間接待染。
本病以冬春季發病為主,主要為2∼10歲的兒童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一次發病可終身免疫。
 本病的預防重點在管理傳染源,隔離患者至全部癥疹為至。對有接觸史的高度易感者可在3日內注射水痘
帶狀南疹免疫球蛋白或高效價帶狀肩疹免疫血漿,以減少發病的危險性。
  
臨床表現及診斷
本病潛伏期為14∼15日左右。起病急、輕、中度發熱且出現皮疹,皮疹先發于頭皮、軀幹受壓部分,呈向
心性分布。在為期1∼6日的出疹期內皮疹相繼分批出現。皮損呈現由細小的紅色斑丘疹→旁疹→癥疹→脫
癥的演變過程,脫癥後不留疲痕。水疤期痛癢明顯,若因摧抓繼發感染時可留下輻度凹痕。體弱者可出現
高熱,約4%的成年人可發生播散性水痘、水痘性肺炎.

治療
本病無特效治療,主要是對癥處理至預防皮膚繼發感染,保持清潔避免瘙癢。皰疹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局部
可塗1%甲紫,未破潰者可用爐甘石洗劑塗抹。早期采用阿精胞甘10mg/kg/日或用無環鳥??8mg/kg/日,
用5∼7天,或加用幹擾素,可抑制病毒的復制。每日肌注維生素B12500∼1000ug,也有一定的療效。有繼
發感染時可選用有效的抗毒素,水痘不宜使用激素以免引起病毒播散。


猩紅熱

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猩紅熱樣皮疹及脫屑為特征。後期少數病
例可發生心腎並發癥。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主要致病菌為B型溶血性鏈球菌A組菌株,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咽部引起化膿性病變,毒素入血引起毒血癥,
使皮膚產生病變,嚴重時肝、脾、腎、心肌、淋巴結也可出現炎癥性病變。個別病人于病期2∼3周後可在
全身多器官組織產生變態反應性病變。
 
流行病學及預防
本病全年可發病,但以冬春為高峰,主要多見于5∼15歲兒童。傳染源主要是猩紅熱病人及帶菌者,B型溶血
性鏈球菌引起的其他感染病人也可視為傳染源。猩紅熱病人自發病前一日至出疹期傳染性最強。主要通過
空氣飛沫傳播,由于本病毒不耐熱、對幹澡抵抗力弱,故間接接觸傳染可能性小。人群普遍易感,加之紅
疹毒素有5種血清型,無交叉免疫,故猩紅熱可再感染。猩紅熱病人要嚴格隔離至咽拭子培養陰性為止。有
接觸史的易感者,可預防性用青黴青G40∼80萬u/日,3∼4天。
  
臨床表現及診斷
本病潛伏期為1∼7天,一般為2∼3天,其臨床表現是細菌、毒素和變態反應綜合的結果,臨床上分輕型、
普通型、中型、膿毒型、外科型和產科型。普通型起病急,高熱咽痛、頭痛,周身不適。發病12∼48小時
可出現典型皮疹,即在全身彌漫性潮紅的基礎上,散布粟粒大小點狀丘疹,壓之褪色,疹面無正常皮膚,
皮膚瘙癢,皮疹常先由耳後、頸部開始至全身。皮疹在48小時達最高峰,以後按出疹順序先後消退,2一3
日消失。個別可持續1月。咽部及扁挑體充血、紅腫,表面及腺窩有黃白色滲出物,易拭去。軟蹲粘膜充血
水腫,可見小米粒狀丘疹和出血點,稱眼紅熱粘膜內疹,病初時舌被覆白苔,乳頭紅腫突出白苔外,稱
“草莓舌”,2∼3天後舌苔脫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肉紅色)。舌乳頭仍凸起,稱“楊梅舌”。面無點
狀丘疹而呈均勻紅色。口鼻周圍相對蒼白稱“口周蒼白圈”。近些年來,猩紅熱已趨于輕型,發疹不呈全
身性,持續時間短,大片脫屑也少見。但後期仍可並發變態反應病變,如風心病、急性腎炎。
  
診斷主要依據:
??臨床表現為發熱、咽峽炎、典型皮疹、莓樣舌及脫屑。
??B型溶血性鏈球菌培養陽性,還可參考接觸史及白細胞昇高的變化來判斷。本病需與其他發疹性疾病進行
鑒別。
  
治療
??一般治療:病人進行呼吸道隔離,強調臥床體息。以免勞累發生變態反應性並發癥。
??病原治療:青黴素G為首選藥物,兒童為2∼4萬U/千剋/日,成人為120∼240萬U/日,分2∼3次肌肉
注射。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兒童20∼40mg/kg/日,成人1∼2g/日,分4次服。7∼10日為一療程。
另外也可用林可黴素,尚有用??黴素族、利福平治療猩紅熱,均收到好效果。
3並發癥治療:化膿性並發癥時加大青黴素劑量,風濕熱者抗風濕,並發急性腎炎按急性腎炎處理。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腦)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多見于冬春季,兒童發病率高。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腦膜炎雙球菌為革蘭氏陽性菌,由呼吸道侵入人體,在上呼吸道繁殖產主大量的內毒素,在抵抗力低下時,
病原體侵入血液,繼而侵入腦膜,形成化膿性腦膜炎。
   
流行病學及預防
傳染源是患者和帶菌者,尤其是帶菌者和不顯性上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但由于病原體對外界環境抵抗力差,只有當與傳染源密切接觸時才可能發病。人群普遍易感,但成人70%
∼80%可通過隱性感染獲得終身免疫。故發病多為兒童。一般在冬春季節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呈散
發性,有時也可小流行。自從疫苗接種後,周期性流行已少見。
   本病的預防主要是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隔離直至癥狀消失,居室通風好,消毒衣物。對帶菌者給予藥
物治療。對可疑病人應予觀察或治療。可用磺胺嘧啶2g/日,小兒100mg/kg/日,分2次服用,同時用等
量碳酸氫鈉口服,連用3∼5天,或者用磺胺異恩暖,成人每次2片,口服,兒童酌減,連服3∼5天。流行期
外出帶口罩,減少集會,加強人群集中區的預防工作。目前國內仍采用磺胺藥作大規模預防,但國外已采用
利福平或二甲胺四環素,或兩藥合用。為減少發病率,控制流行,我國已廣泛地運用A群腦膜炎雙球菌莢膜
多糖菌苗進行人群預防接種,主要用于6月∼15歲兒童,收到顯著效果。
   
臨床表現
本病潛伏期1∼7日,一般2∼3日,臨床上按病情及表現分為四型:
??普通型:占病例的90%。急性起病,有寒戰、高熱、頭痛、身痛和嘔吐,煩躁不安和表情呆滯等毒血癥表
現。70%的病例皮膚粘膜出現暗或紫紅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勻的窖點、窟斑。1∼2日後出現顱內高壓,表現
為頭痛加劇,嘔吐頻繁及腦膜刺激癥(即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剋、布氏征陽性)。嚴重者出現諺妄、昏迷。
嬰幼兒(2歲以下)因顱骨縫及自門未閉,腦膜炎癥狀常不典型,表現為高熱、嘔吐、拒食、痛哭不安,甚
至驚厥,雖無腦膜刺激征但前當門飽滿有助診斷。
??暴發型:此型多見于兒童,病情凶猛,如不及時搶救可于24小時內死亡。此型又分為暴發休剋型和暴發腦
炎型。體剋型除普通型癥狀外,其突出表現為全身中毒癥狀,精神極度萎摩,有面色蒼白,四肢服冷,皮膚
出現花紋,尿量減少,血壓下降,腦脊液多澄清,細胞數略增加或正常。血培養及淤點塗片為陽性。暴發腦
炎型,其突出表現為劇烈頭痛,煩躁不安,頻繁嘔吐,抽搐,迅速昏迷,最終發生腦疝,呼吸衰竭。同時具
有休剋型和腦炎型癥狀者為混合型,病死率極高。
??輕型:僅出現皮膚粘膜出血點,塗片染色可發現病原菌,此型多見于兒童。
??慢性敗血癥型:很少見,多為成人,遷延數月之久,以發熱、皮疹、關節病變為特征,少數有肝大,多次
血培養至高點塗片可找到病原菌。
  
治療
??普通型:磺胺嘧啶仍為首選藥物,成人首次劑量2g,以後每4∼6小時1g,小兒100∼200mg/kg/日分次
日服或靜脈注射,5∼7日為一療程。加服等量碳酸氫鈉,用藥24∼48小時癥狀不好改用青黴素G或其它。國
外多以青黴素G為首選藥物。
??暴發型:治療儘早靜脈推注大劑量青黴素G20萬u/kg/日,可每小時靜推青黴素鈉鹽100萬u,或持續靜脈
滴入。5∼7日為一療程,除抗菌治療外,還要積極的抗休剋及防止DIC後(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腦炎型的要
減輕腦水腫,防止腦疝形成和呼吸衰竭。



白喉

白喉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色假膜,全身出現毒血癥癥狀為特征。
  
病原學及發病機理
白喉杆菌為染色不勻的革蘭氏陽性杆菌,侵入人體咽部粘膜後,在表層組織繁殖形成菌落。整殖過程中所產
生的外毒素對細胞有強烈的毒性作用,咽部組織炎癥、壞死與滲出。滲出物質及壞死上皮細胞及細菌凝結成
本病所特有的灰白色假膜,假膜範圍越大,毒素吸收越多,病情越重。毒素入血產主全身中毒性病變如心肌
炎,周圍神經髓鞘變性、腎臟間質性病變,肝臟脂肪變性等。
  
流行病學及預防
四季均可發病,以秋冬季為多。我國廣泛推行白喉類毒素接種,發病率、死亡率顯著降低。現僅在未進行免
疫接種或免疫不完全的人群中偶然散發。
  病人及帶菌者為傳染源,主要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由于白眼杆菌在物品、食品上可生存數日,故可間接
傳播。人群普遍易感,成人隱性感染獲得免疫者較多,且較持久。此病主要見于4∼15歲兒童,
  
臨床表現及診斷
臨床上分咽、喉、鼻、其它部位四種類型白喉。以咽白喉、喉白喉多見。病變局部是一片或多片灰白色的假膜,不易剝脫,用力剝脫則出血,周圍環繞暗紅色炎癥區。咽白喉有發熱等中毒癥狀,咽部疼痛,頸部淋巴
結腫大,也可因組織水腫而出現呼吸困難,吞咽梗阻。喉白喉可聲嘶,呼吸困難,匣嚴重可窒息死亡。白喉
可並發中毒性心肌炎、周圍神經麻痹,繼發細菌感染等。
 
治療
臥床休息很重要,並應嚴密觀察,加強護理。病原治療采取抗毒素與抗生素合用原則,主要以抗毒素血清治
療。過敏試驗陰性,病情輕、中型者用3∼5萬u,重者用6∼10萬u。過敏試驗陽性者,需用脫敏法注射。抗生
素首選青黴素G,連用7∼10天。



百日咳

百日咳是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兒童。
 
病原學與發病機理
百日咳杆菌為鮑特杆菌屬,侵入呼吸道粘膜在纖毛上皮進行繁殖,使纖毛麻痹,上皮細胞壞死,壞死上皮,炎性滲出物及粘液排除障礙,堆聚髓留,不斷刺激神經末梢,導致痙攣性咳嗽。支氣管阻塞也可引起肺不張
或肺氣腫。
 
流行病學及預防
此病在溫帶以冬春兩季多見。自普遍接種“白百破”以來仍有散在發生。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潛伏期2∼23
天。傳染期約一個半月。呼吸道傳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人群普遍易感,以學齡前兒童為多。
  
臨床癥狀
本病可分為三期:卡他期,僅表現為低熱、咳嗽、流涕、噴嚏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7∼10天後轉入痙咳期,
表現為陣發性疼攣性咳嗽,發作日益加劇,每次陣咳可達數分鐘之久。咳後伴一次雞鳴樣長吸氣。若治療不
善,此期可長達2∼6周。恢復期陣咳漸減甚至停止,此期2周或更長。若有呼吸道感染可再致疼咳,病程可
2∼3月,故有“百日咳”之稱。
  
治療
??一般和對癥療法:保持環境安靜,避免刺激與哭泣。注意營養,加強護理,劇咳時可適當用苯巴比妥及安
定鎮靜。可給痰易靜、氧化胺等該痰劑或霧化治療。嚴重的嬰幼兒患者可用短程(5天左右)強的松1∼
2mg/kg/日。
??抗主素治療:及早使用可縮短病程,減輕癥狀。首選紅黴素30∼50g/kg/日,口服7∼10天,亦可用氨節
青黴素、氯黴素、復方新諾明等。
3中藥:早期為痰熱內蘊,可用加味華蓋散,中期為痰熱阻肺,可用百部煎劑加減。成藥有鷺鷥咳丸、百咳
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