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血管瘤
鱗狀細胞癌

皮膚血管瘤

定義: 中醫稱血瘤,起源于中胚層,是先天性毛細血管增生擴張的良性腫瘤,多在出生時或出生 後不久發生。隨年齡而增大,到成年停止發展。

病因: 屬先天疾患,為皮內毛細血管擴張增生,血管內皮細胞增生及血管畸形所致。

臨床表現: 臨床上分為鮮紅斑痣,單純性血管瘤,海綿狀和混合型血管瘤四型。

  1. 鮮紅斑痣:又稱毛細血管擴張痣或葡萄酒樣痣,常在出生後不久發生。以枕部, 面部多見,多為單側,偶發雙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嬰兒期生長快,以後發展 緩慢,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擴大,有些可以自行消退,較大或廣泛者可持續終生。
  2. 單純性血管瘤:又稱毛細血管瘤或草霜狀瘤,表現為一個或數個鮮紅色半球形柔 軟而分葉狀腫瘤,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3-5周出現,生長速度快,在部分在1歲內 長到最大限度,可消退,少數並發海綿狀血管瘤。
  3. 海綿狀血管瘤:常發生在皮下和粘膜下,可深達肌層,多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 發生,好發于頭部和面部,損害為紅色、紫紅色、深紫色,呈扁平狀、半球形、 結節形,不規則形,指頭大至雞蛋大,邊界清楚或不清楚,觸之柔軟似海綿樣, 壓之縮小,去壓後恢復,增大時可破潰或繼發感染。
  4. 混合型:由兩種類型的血管瘤同時存在,而以一型為主。

診斷: 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發生大小不等鮮紅色或紫紅色的新生物。

治療:

  1. 鮮紅斑痣:可用32P或90Sr敷貼,二氧化碳激光和冷凍均有效。
  2. 單純性和海綿狀血管瘤:可用淺層X線照射,小者用二氧化碳激光或液氮冷凍, 大者可手術切除。
  3. 皮質激素:瘤體增大不適宜手術者,可用醋酸強的龍局部注射,每周1-2次, 縮小後減量。

 


鱗狀細胞癌

定義: 簡稱鱗癌,又稱表皮樣癌,是發 生在皮膚、附屬器或粘膜的惡性腫瘤。

病因: 認為與環境有關,尤其是陽光的刺激有明顯關係,長期日光曬曝和慢性刺激是主要 發病潛因,外傷、放射線照射、焦油類衍生物亦可誘發本病,盤狀紅斑狼瘡、慢性 潰瘍、粘膜白斑、燒傷瘀痕及長期不愈的肉腫均可誘發鱗狀細胞癌。

臨床表現: 多發于50歲以上的男性,常見于面部、頭皮、下唇、手背、前臂、陰部等處。尤其 是皮膚與粘膜交界處更易發生。初起為暗紅色堅硬的疣樣小結節,表面毛細血管擴 張,中央有角質物附著,不易剝離,用力剝後可出血。皮損逐漸擴大,形成堅硬的 紅色斑塊,表面有少許鱗屑,邊境清楚,向周圍浸潤,觸之較硬,迅速擴大形成潰 瘍,潰瘍向周圍及深部侵犯,可深達肌肉與骨骼,損害互相粘連形成堅硬的腫塊, 不易移動,潰瘍基底部為肉紅色,有壞死組織,有膿液、臭味,易出血。潰瘍邊緣 隆起外翻,有明顯炎癥,自覺疼痛。如發生在皮膚與粘膜交界處,固潮濕與摩擦更 易出血,發展更快,可形成菜花狀,破壞性大,有明顯疼痛,易轉移,預後不良。

組織病理: 表皮角化,腫瘤由鱗狀上皮細胞團塊所組成,不規則地向真皮內浸潤,棘細胞呈瘤 性增生,呈條索狀或巢狀細胞團,邊緣以基底細胞層,中心部有角化性癌珠,在癌 細胞團內有很多分裂象,周圍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

診斷: 根據皮損,臨閑表現,組織病理變化。

防治: 避免日光照射,積極治療原發病。

  1. 手術治療:爭取早期手術,對較大腫瘤及分化良好者,首選手術切除,切口要注 意廣度和深度,手術後照X線,切除標本送病檢。
  2. 其它療法:二氧化碳、電烙、液氮冷凍均有效。